【先有力量,才有技術】
「反者,道之動」(《老子》第四十章)
前兩年在設計教練培訓課時我開始把《老子》第四十章的「反者,道之動」這句話加到整個訓練框架裡。「反(返)」的概念來自於老莊。老子說的「返樸歸真」、「復歸於嬰兒」與莊子所說的「坐忘」背後所傳達的是「重『新』再來一次」的哲理。
小小孩剛學會跑步之前,也是從「死蟲」、「匍匐前進」、「四足跪爬」、「深蹲」等動作練起的(他/她們自己就會,不用人教)。而這些小嬰兒能走能跑前的移動方式,也是許多頂尖運動員會不斷「重新」反覆訓練的動作。
當運動員碰到瓶頸時,需要做的不是練更多間歇和速度課表,而是放下對成績的執著,「返回」到最基礎的訓練。最底層的基本功之一,就是「力量」。
二〇一五年和譽寅一起合寫《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》時,我們把這本書的主題分為「體能、肌力、技術、心志」四個元素。當時只知道這四個元素很重要,但對於它們之間的關係和互相的影響力還不像現在這麼清楚。其中,有著更明確認識的是跑者的「力量」與「技術」之間的關係。
在教了Pose Method的跑步技術理論與訓練法多年以後,才開始瞭解到博士在書中強調臀部、彈跳與拉起的許多動作不只在練技術。也才瞭解到:優美的跑姿、高效的跑步技術或流暢的擺臂與收腿動作都是建立在「力量」基礎之上。
現在對「力量」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,它不只是肌肉力量(肌力);如果只練肌力,而沒有針對跑者所需的柔軟度(Flexitility)、活動度(Mobility)、穩定度(Stability)、支撐剛性、彈性結構進行訓練,過大或不平衡的肌肉反而會造成技術與運動表現的限制。
這一次跟RQ合作,把之前開過的跑者專項力量課整理成「五堂線上課程(共7.5小時)」,希望能幫助跑者了解力量訓練的重要性。在這一系列的訓練課程中將針對「跑者為何要練力量?」「跑步專項力量要練什麼?」以及「該怎麼練(練什麼課表)?」這三個問題來展開。
每次上課時間為1.5小時,包括週六的理論講解、實際演練、回覆訓練中的問題以及在週間查看並回覆大家的訓練日誌。第一堂課會先針對「跑者為何要練力量?」這個主題展開,從足球員和中長距離跑者的腿部肌肉談起,對這個課程有興趣的跑者可以到活動頁參考:https://bit.ly/3d4PMuE
--
[第一堂課程大綱]
●跑者為何要練力量?
ⓞ跑者所需的肌肉力量跟足球員有何差異?
ⓞ解釋「力量」跟「肌力」有何差異。
ⓞ力量跑者的體能和技術之間扮演何種關係?
ⓞ為何很多頂尖跑者的腿這麼細,卻能耐力十足又能承受這麼大的落地衝擊?
ⓞ肌肉vs非肌肉組織,它們之間力量的差異何在?跑者都要練嗎?
ⓞ彈力是什麼?只練跳繩可以嗎?
●跑者該練哪些動作?
ⓞ五大訓練動作類別
ⓞ各類訓練動作的目的與上下階層關係
ⓞ撐得住,其他力量才發揮得出來
ⓞ核心肌力 ≠ 穩定度(維持姿勢的能力)
ⓞ力量基礎中的基礎「活動度」,它如何影響力量表現
ⓞ活動度、穩定度、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
●理論後Q&A
●訓練:重整優化25分鐘課表(活動度訓練)
●訓練後Q&A
--
今天公佈三級警戒維持到7月12日,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有不一樣的辛苦……臺灣正處在抗疫戰線的關鍵時期,前線的衛服部、醫護、警消、各級政府與外交人員等每天都在努力,不在第一線的我們,能做的就是「無為」→盡量待在家、少出門、少接觸、維持身心健康……但對喜歡訓練的跑步愛好者來說真的是不舒服啊,「不出門跑步比跑間歇還痛苦!」這應是不少跑者共同的感受。
很多人都聽過「力量訓練對跑者很重要」,但對業餘跑者來說平常練跑時間就不夠了,很難再抽時間來練力量。現在有很多時間必須待在家裡,正是跑者們練力量的好機會,也許這門課會打開你對跑步訓練的新視野。